日前,由交通銀行和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合作研究的中國中小微企業成長指數報告發布。報告顯示,2012年上半年中國中小微企業的成長指數有所下降,一同下降的還有中小微企業的“績效指數“、“信心指數”和“風險指數”;成本壓力上升,已成為中小微企業頭號難題,而政府補貼卻未能及時到位;微型企業只有6.6%曾獲得過政府補貼,急需政府扶持。
中小微企業成長瓶頸
據此次中小微企業成長指數調研,問卷中關于“制約企業經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一題,結果顯示,“勞動力成本上漲”和“原材料價格上漲”成為絕大多數企業的發展瓶頸,對于各規模、各行業和各區域的中小微企業來說多是如此。
在過去幾年,成本上升是各行各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但是,對于中小微型企業而言,這一問題更加突出。首先,多數中小微型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本來就低于同行業的大型企業。根據我們的研究,多數企業的盈利水平在3%-5%之間,由此意味著成本的風吹草動都會對中小微型企業的盈利水平產生顯著影響。其次,多數中小微企業處于企業發展的創業階段,市場競爭力相對都比較弱,在和客戶、供應商的交易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相對強勢的客戶或供應商可以比較容易的把成本轉嫁到中小微型企業身上,進一步加重了中小微型的負擔。
另外,由于創業環境總體而言還有待完善,多數的中小微型企業都還屬于競爭激烈的、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勞動力成本在企業成本結構中的占比較高,近年勞動力成本上升顯著,勞動用工的法律、法規越來越健全,企業的用工成本上升明顯,中小微型企業深感由此帶來的經營壓力。
6.6%的微型企業獲政府補貼
報告還顯示,在過去半年中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獲得政府補貼占比分別為27.1%和23.7%的,份額極少。與此相比,微型企業獲得補貼則更不值一提,僅有6.6%的微型企業主表示曾獲得過政府補貼??梢钥闯?,越是規模大的企業越容易進入政府的視野得到政府補貼。處于發展初期,急需政府支持的微型企業是容易被忽略的群體,通常得不到政府關注和支持。這就向政府機構提醒,在考慮補貼的時候,要提高補貼效率,應該具有一定的傾向性,而不是只關注已經發展比較好的大規模企業。
由于固定資產少、技術水平較低,原材料生產要素成本占企業支出比重較大等特性,中小微型企業由此分外艱難。作為經濟發展、容納就業、國家稅收的主要貢獻力量,中小微型企業需要政府在稅收、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傾斜和支持。
中小微企業扶持力度應大幅提高
從稅收情況來看,本次研究的報告統計得出,64.1%的中小微型企業適用于一般企業所得稅25%的稅率;主要針對于小型微利企業的稅率20%,數量較為有限,僅占比9.8%;17.5%的中小微企業適用15%的稅率。從區域分布來看,華北、西南地區繳納15%企業所得稅的企業數顯著較多,這主要基于這兩個地區為我國高科技企業較為聚集的區域。此外,在其他稅率的企業中,24%和10%以及“二免三減半”這類主要針對外商企業的稅率優惠政策占有相當的比例,且主要集中于華南地區,因為該地區中小微企業存在外商投資的情況較顯著??偟膩碚f,我國推進結構性減稅來減輕中小微企業稅負的成果仍需假以時日才可見出。
課題組調研人員指出,從國外成熟經驗看,中國關于中小微微型企業的稅收和政策支持都有待加強和完善,對于尚處糾結一年的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應大幅提高。從中小微微型企業自身看,首先是在自有資源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行業,然后要精耕細作,提高企業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費用,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交通銀行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自2011年起合作開展中國中小企業成長指數課題研究,研究范圍覆蓋全國,調研了七大經濟區域的21個城市。每半年發布一次“交銀-復旦中國中小微企業成長指數”,此次指數發布是雙方再次合作的第一期研究成果。